${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健康频道>>动态热点
【二十四节气】寒露的中医养生

2025-09-28 13:51:27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阶段。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李研提示,寒露时节,中医养生强调“收养”原则,需注重固护阳气、驱寒防病。

一、寒露节气特点与养生原则

1.气候特征“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后冷空气频繁,昼夜温差大,易夹湿夹寒,人体阳气渐衰,需防寒湿入侵。

2.养生核心固护阳气:通过饮食、运动、艾灸等方式补充阳气,避免熬夜、贪凉等耗阳行为。重点保暖部位:足部(“寒露脚不露”)、头部及肩颈(防“脑后风”),避免寒气通过风池、风府等穴位侵入。

二、饮食调理:温阳散寒,润燥增酸

1.宜食温补食物

-温阳散寒类:羊肉、生姜、桂圆、韭菜、乌鸡,可驱寒暖身,改善脾胃虚寒。

-改良姜枣茶:生姜(去皮)4片、红枣6颗、枸杞一把、花椒十几粒煮水,增强祛寒湿效果,适合宫寒、腹泻者。

2.润肺防燥秋季燥邪当令,宜用莲子、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

3.增酸收敛适量食用石榴、乌梅、葡萄等酸味果蔬,收敛肺气,护肝调气。

推荐食谱:

姜枣茶(加花椒):温中散寒,缓解痛经、腹泻宫寒、脾胃虚寒者

当归羊肉汤:补血温阳,改善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体寒女性

红豆桂圆粥:健脾暖胃,促进血液循环轻度体寒、疲劳者

三、艾灸与穴位保健:补阳驱寒

艾灸是寒露节气补阳的关键方法,重点穴位包括:

1.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为元气所藏,秋灸关元可增强元阳,抵御风寒。

2.足三里:胃经要穴,调理脾胃、缓解疲劳,适合消化功能弱的体寒者。

3.神阙穴(肚脐):连接先天与后天之气,艾灸可改善腹泻、便秘。

4.八髎穴:尾骨附近,推揉或艾灸可缓解腹部寒凉及妇科问题。操作建议:每穴温和灸10-15分钟,寒露起连灸3天效果更佳。

四、生活方式调整

1.泡脚驱寒

-基础版:40℃-45℃热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气血循环。

-进阶版:

-加艾叶:改善怕冷、痛经;

-加花椒:散寒除湿,消腿部水肿。

2.运动生阳慢跑、快走、瑜伽等有氧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3.情绪调节长期压力或抑郁会损耗阳气,保持心情舒畅是温阳药物起效的前提。

4.避免耗阳行为

-忌熬夜:子时(23点前)睡眠养阴护阳;

-忌贪凉:少穿露踝露脐装,空调避免直吹。

五、体寒分级与针对性调理

根据症状轻重采取不同措施:

1.轻度体寒(符合3项以上):

-表现:怕冷、易感冒、疲劳感。

-调理:喝姜茶、泡脚、增加温性食物摄入。

2.中度体寒:

-表现:便秘、皮肤干裂、生理期紊乱。

-调理:艾灸关元/足三里,用花椒姜枣茶。

3.重度体寒:

-表现:下半身水肿、尿频、持续手脚冰冷。

-调理:需就医,配合金匮肾气丸、艾附暖宫丸等药物。

六、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误区:生姜驱寒需足量(每日4-6片),少量无效;泡脚需坚持30分钟以上,短暂冲洗无效。

-特殊人群:女性经期忌冷饮、淋雨,腹部保暖尤为重要。

-疾病预警:长期体寒可能引发关节炎、不孕、免疫力下降,重度者应及时中医辨证施治。

寒露养生重在顺应天时,通过综合调理提升阳气储备,为冬季健康奠定基础。若体寒症状持续加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个体化治疗。

来源: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