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健康频道>>动态热点
家长养育孩子的六大心理“减法”技巧

2025-10-20 09:54:52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家庭矛盾冲突成为诱发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刺激因素。这些冲突既可涉及学习安排、人生规划等重要事情,也可涉及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很多孩子主诉与父母相处不好,部分原因在于家长管得太多,诸如“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必须干什么”等等,而家长则说孩子“什么都不干,几乎天天抱着手机,说啥都不听”。对此,家长需在教养方式中掌握心理“减法”技巧,以缓解双方冲突。

一、减少命令式的规定,用“建议”替代“必须”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本质上是孩子的独立自我意识成长,而非故意对抗。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是命令、规定、限制,必然遭到更多的反抗。所以,家长应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命令式表达,改用“我们可以试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合适”等建议式沟通,将选择权部分交给孩子,从根源上减少对抗心理。

二、减少过度指责批评,用“鼓励”重建“自信”

有些孩子对于很简单的事情都觉得自己干不好,因此退缩,家长常理解为懒惰。如果回到孩子小时候,也许能找到孩子主动参与家庭事务时,家长以“你太小,别添乱”等回应,久而久之,孩子形成“我什么都干不好”的固执观点。为了避免家长的指责和批评,会用“我不会干或我干不好”来回应命令。家长要用具体事件鼓励,帮助孩子重建“我能做好”的信心。

三、减少个人事务帮助,用“放手”培养“独立”

有的家长连孩子换衣服、收拾书包等小事都帮着做,这样会限制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容易焦虑和手足无措。在这种习惯下,他会认为“这些事情都是需要家人帮我干的”。家长应逐步退出孩子的个人事务管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减少无聊感和依赖感。

四、减少人为过度限制:用“平衡”替代“一刀切”

有些家长认为设立“规则和限制”很重要。当然,对孩子使用手机的限制是合理的,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养成健康使用习惯。然而,限制常出现异化。例如,孩子准备假期跟两三个朋友短途出行时,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会做出限制或完全不允许参加;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经济支出”过度管控,导致有的孩子想买个喜欢的玩具时,会产生“这么做违反规则”或“这么做对不起家人”的负罪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经济不独立,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并不多。因此,家长应该平衡限制与活动的实际价值,避免“低成本限制”带来“高额的冲突”。

五、减少不良情绪刺激,用“共情”化解“内耗”

当我们跟很多来访者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时,他们常说“没心情,做不了”。的确,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是孩子“没心情做事”的核心原因,而家长的指责、命令、限制会进一步加剧情绪问题,形成“越不想干越没情绪,越没情绪越不想干”的恶性循环。家长需先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用“我知道你现在没心情,没关系,我们可以先歇会儿”的共情沟通,为孩子的情绪松绑。

六、减少价值观的灌输:用“实践”替代“说教”

国内有个心理学者把孩子的心理问题定义为“空心病”,主要源于缺乏自我价值驱动。实际上,价值观的塑造包括安全、信任、责任、成功、爱等多方面,而获得价值观的方式更多是直接的实践经验,而非完全的单向灌输。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如通过与人交往学会分辨善意与恶意,让他们在实践中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明白“为什么而做”,从而主动行动。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任金涛

来源:健康辽宁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