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健康频道>>动态热点
沈阳召开“十四五”健康医保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 多项民生成果惠及市民

2025-11-18 15:47:19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沈阳市召开“十四五”规划健康医保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出席,全面介绍“十四五”期间沈阳在健康保障、医疗资源布局、医保改革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一系列民生“红利”让市民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

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薛伟兵介绍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沈阳卫生健康事业阔步前行的五年,更是千万市民健康福祉持续升级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沈阳市卫生健康委以“健康沈阳”建设为总抓手,在体系构建、能力提升、改革创新中突破攻坚,医疗资源布局更优、服务质量更高、健康保障更实,多项核心指标领跑东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民生答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一、构建全周期健康保障体系,织密民生健康防护网

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将健康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各领域,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体系。

统筹部署聚力攻坚。市政府出台《“健康沈阳2030”行动规划》,全面部署健康沈阳建设重点任务,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格局。“十四五”期间,沈阳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位列同期16个省会城市(含副省级城市)第一名,以标杆姿态彰显健康城市建设成效,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沈阳样板”。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74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7.4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05‰,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位于东北三省前列。

健康创建全域开花。沈河、大东等7个县区获评国家、省级健康县区,数量居全省首位。浑南区成功获批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成为东北区域医养融合发展的先行典范。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递增至34.79%,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健康促进工作成效显著。

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提质。聚焦“一老一小”核心需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开设了老年医学科,283家养老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建成266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建成“2+15”标准化妇幼保健示范门诊,在全省率先免费开展新生儿45种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筛查率达99.8%。将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儿童窝沟封闭列入政府民生实事,民生健康福祉持续增进。

二、服务能力取得跨越式提升,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域

沈阳市瞄准群众就医需求,持续攀高峰、强基层、聚人才、促创新,医疗服务供给实现质的飞跃。

医疗高地建设成效卓著。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相继落户沈阳,3家医院入选全国“综合百强”,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效应凸显。组建22个城市医疗集团与5个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县域就诊率逐年提升,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区县”。沈阳市四院、六院、七院等一批专科优势突出的综合医院,通过眼病、肝病、皮肤病等专病医联体,成为区域疑难重症诊疗中心。

基层服务根基不断筑牢。191家基层机构硬件设施显著改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累计建强73家乡镇卫生院和1450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97.8%.组建258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0.63%,通过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下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中医药传承创新稳步推进。沈阳市获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争取国家第二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支持。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比例超90%,基层机构中医馆实现100%全覆盖,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创新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打造“国粹岐黄健康沈阳”特色品牌,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三、改革创新形成引领性成果,健康服务便民惠民

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沈阳市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协同提升治理效能,构建共建共享的大健康格局。

医防协同体系日趋健全。数智技术赋能公共卫生防控,建成东北领先的市级预防接种智能信息平台,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打造智慧“120”生命急救体系,建成数字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双调度系统自动切换模式,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现场、家中移动端、服务窗口三种方式实时报销。实现“急诊前移,上车即入院”。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深走实。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成功获批第一批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全面推进编制、价格、薪酬、监管各项改革,医疗机构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公立医院住院次均费用逐年下降,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近年来人民群众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可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

智慧医疗便民成效显著。40家互联网医院上线运行,提供在线问诊、智能问药服务102万人次,处方流转、送药上门覆盖全市90%以上社区,让群众“足不出户看医生”。在全省率先开发“盛情护理”服务平台,入驻机构197家、专业护士3410名,提供6大类49项全场景护理服务,破解居家护理难题。“一次挂号管三天”“免陪照护试点服务”等便民举措,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15家医疗机构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让沈阳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医疗服务。

健康氛围营造全民参与。沈阳市健康教育馆在沈阳科学宫揭牌,成为东北地区首个集展示、体验、互动、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健康教育场所,为市民提供多元化健康科普服务。大力推进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建设,形成全民参与的健康建设氛围。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构建多元化健康传播矩阵,全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沈阳卫生健康系统将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奋力推进健康沈阳建设再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张威介绍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沈阳市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成果丰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医疗保障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目标,锐意改革、砥砺前行,多项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介绍。

一、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多层次医疗保障网织密筑牢

“十四五”期间,沈阳市持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一是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巩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十四五”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86.6万人,比“十三五”增长6个百分点,制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作用充分彰显。

二是制度整合与统一取得关键进展。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参保缴费、医保待遇和医疗服务,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门诊统筹,“十四五”期间累计为362.23万名参保职工报销门诊费用54.76亿元,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的门诊就医负担。

三是多层次保障体系协同发展。大病保险制度作用显著,参保患者享受大病保险待遇累计264.08万人次,报销费用32.63亿元,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强化,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实施分类资助参保和直接救助,“十四五”期间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14.8万人次,支付救助资金6.73亿元。同时,支持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补充保障形式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保障需求。

二、改革攻坚向纵深推进,群众医药负担显著减轻

聚焦群众“看病贵”问题,沈阳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啃下了一批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硬骨头”。

一是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积极落实国家、省际联盟组织药耗集采结果,并联动探索开展省级牵头集采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落地执行国家、省际联盟及省级组织集采药品1120种、医用耗材139类,有效降低药耗虚高价格,让群众用上了更多质优价宜的药品和医用耗材。

二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效能显现。在全国最早启动并深化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通过建立总量控制、分类管理的办法,引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主动收治重症患者、提升服务效率。“十四五”期间,全市住院重症病例收治率提高2个百分点,次均费用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参保患者报销比例稳中有升,全市职工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6.81%,比省指导线高6.81个百分点,居民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4.25%,比省指导线高4.25个百分点,实现了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共赢。

三是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动态优化。建立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十四五”期间分批次规范优化了近1000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重点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检验类项目价格,促进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医学技术发展。

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改善

沈阳市始终将提升医保公共服务效能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医保服务更加便捷可及、温暖人心。

一是“智慧医保”建设跑出加速度。全面建成并广泛应用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实现了医保业务编码、数据规范、服务流程的“三统一”。全市定点医药机构“一站式”结算覆盖率达到100%。医保码得到广泛应用,激活人数达746万人,激活率99.16%,累计结算9019万人次,结算金额达168亿元,群众就医购药实现“一码通行”,在全国104.1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实现扫码就医购药即时结算。我市“医码通城”案例荣获“2024年度全国智慧医保大赛”一等奖。“沈阳智慧医保”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达448.07万人,日均登录约3万人次,提供查询与交易服务44亿人次,有效增强了医保政策的传播力和公众参与度。

二是异地就医结算实现新突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住院费用扩展到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备案流程持续简化。“十四五”期间,全市作为参保地,累计为参保人员提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2482.33万人次,作为就医地,服务外来就医人员结算3306.03万人次,异地住院直接结算笔数同比增长9倍,直接结算率达到98.05%。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成为历史。

三是经办服务下沉延伸暖民心。积极构建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医保服务网络,将参保登记、信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等20余项高频服务事项下沉至基层办理。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设立医保服务站(点)2800个,全市50余家医疗机构和1100余家零售药店支持刷脸医保结算,让群众享受到便捷的医保服务。国内首推救护车“一码急救”,让患者在急救车上扫码即时享受医保待遇,提升群众医疗保障服务体验。持续优化窗口服务,推行“一窗通办”“帮办代办”,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四、基金监管保持高压态势,人民群众“救命钱”更加安全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沈阳市始终将维护基金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起严厉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和长效机制。

一是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出台并落实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基金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建立健全飞行检查、专项治理、日常监管、智能监控、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管格局。

二是打击欺诈骗保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整治行动,监督检查全市定点医药机构2.8万家次。累计处理违规定点医药机构1.77万家次,暂停结算和解除医保服务协议1102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38起,累计追回及拒付医保基金8.85亿元,形成了强大震慑。

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探索建立定点医药机构和参保人员医保信用评价与管理体系,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引导社会各方共同维护基金安全。

回顾“十四五”,沈阳市医疗保障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制度更完善、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便捷、基金更安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展望未来,沈阳市医疗保障局将持续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治理能力,为全面推动沈阳振兴新突破、更好保障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步,沈阳将持续深化健康沈阳建设,让健康医保成果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责任编辑:陈石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