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肥胖已不再是简单的“体型问题”,而是一种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或肥胖率已突破50%,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达20%,六岁以下儿童的超重肥胖率也接近10%。在辽宁,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发病率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深入探讨肥胖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科学、安全地进行体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肥胖,不只是“胖”那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胖一点没关系,其实不然。肥胖与多种内分泌疾病密切相关,是许多慢性病的“催化剂”。
2型糖尿病: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使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长期下来血糖失控,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减患者代谢率下降,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分解减慢,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形成“代谢性肥胖”。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常见于育龄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痤疮等,而肥胖会加重其内分泌紊乱。
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综合征,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即腹部脂肪堆积、四肢消瘦,同时伴随血糖、血压异常。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心血管事件、肝肾损伤等严重后果。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
判断肥胖有两个核心指标:
BMI(体重指数)
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²(m²)
BMI≥24:超重
BMI≥28:肥胖
腰围(中心性肥胖)
男性≥90厘米
女性≥85厘米
即使BMI正常,只要腰围超标,也属于“腹型肥胖”,内脏脂肪堆积多,代谢风险更高。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科学减重的核心:能量负平衡
减重的底层逻辑是能量摄入小于消耗,但不同人群需“因人而异”:
青少年儿童:重点是保证生长发育。避免极端节食,应增加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钙铁等营养摄入,减少高糖饮料(如奶茶)、油炸食品。每天建议运动1小时,如快跑、游泳、打球等。
中老年人:减重要“慢而稳”,保护骨骼、关节和心血管。饮食上控制总热量,保证优质蛋白(鱼、虾、蛋、奶),低盐低油。运动建议每天30分钟,如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应测血糖,防止低血糖。
产后女性:哺乳期应优先保证乳汁质量,避免盲目节食。非哺乳期可逐步调整饮食和运动习惯,进行综合管理。
警惕“快速减肥”的陷阱
市面上许多“速效减肥法”存在巨大风险:
极端节食:如只吃苹果、黄瓜、西红柿,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月经紊乱,甚至厌食症。
劣质代餐:营养不均衡,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微量元素缺乏。
成分不明的减肥药:可能含西布曲明、泻药、利尿剂等,导致心悸、肝肾损伤,严重者可致器官衰竭。
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甚至横纹肌溶解,危及生命。
如果需要药物干预,务必到正规医院,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中医在体重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中医讲究整体调理,不追求“速瘦”,而是通过改善体质,实现健康减重。方法包括:
辨证食膳:根据体质调整饮食,如脾虚湿盛者宜健脾祛湿。
针灸、艾灸、推拿:调节气血,促进代谢。
情志调理:疏肝理气,缓解压力性进食或情绪性肥胖。
中医更适合代谢缓慢、生活习惯不良导致的肥胖人群,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如何避免体重反弹?
体重波动是正常的,关键在于长期管理。
认知转变:不追求“快速瘦”,而是建立“长期健康体重管理”理念。
行为融入生活:饮食上“控制+适配”,每周可安排1-2次“放松餐”(如火锅、烤肉),避免压抑导致暴食;运动上“任务变习惯”,如爬楼梯、步行上下班。
环境支持:家庭氛围很重要,避免“一人减肥,全家聚餐”的矛盾场景。
动态调整:若体重持续上升,可通过增加运动或减少高糖摄入进行微调。
长期体重管理的核心,是与身体和解,找到一种不痛苦、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健康习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才能真正远离肥胖,拥抱健康人生。
专家介绍:
辛彩虹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医学博士后
辽宁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辽宁省养生康复学会肥胖与相关内分泌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辽宁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与微循环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养生康复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甲状腺学组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服务工作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九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组委员
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老年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