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大一院血管外科、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联合完成了一例高难度胸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救治。7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左侧胸腔积血严重,病情危急。通过介入手术封堵动脉瘤破裂口、微创清除胸腔积血及纤维板剥脱,并在重症监护下稳定生命体征,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重症医学科张晓娟教授 血管外科张健教授 胸外科曲晓翰副教授
覆膜支架手术:精准封堵破裂口
血管外科张健教授介绍,患者入院时左侧胸腔充满积血,肺部被压扁,病情极其危重。经过精细测量与评估,团队决定采用覆膜支架手术封堵破裂口。然而,由于动脉瘤累及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他们是脑组织供血的主要动脉,手术难度极大。经过近5小时的紧张操作,破裂口被成功封堵,颈动脉得以重建,但锁骨下动脉因角度陡峭未能重建而被封堵,但并没有影响术后病人的神志和四肢活动。术后,张健教授表示:“这是一场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紧密配合。”
微创清除胸腔积血:尽早撤离呼吸机
两周后,胸外科曲晓翰副教授团队接手,负责清除胸腔内的积血和凝血块。由于患者术后早期清除积血可能导致支架松动或再次出血,团队在充分评估后选择延后手术时间。术中发现,大量凝血块已形成纤维板,紧紧包裹肺组织。通过单孔胸腔镜技术,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剥离纤维板,尽管过程艰难,但仍成功剥除了85%-90%的纤维板,为肺复张创造了条件,术后第二天就给病人撤离了呼吸机。整个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展现了微创技术的优势。
重症医学科:精细化个体化管理
重症医学科张晓娟教授表示,患者转入ICU后,团队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覆膜支架撕裂导致再次大出血;另一方面,还需平衡抗凝与止血的矛盾。患者因失血过多,基础的心脏和肾脏功能都不好再加上大量失血后心脏和肾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容量管理成为治疗中的难点。通过24小时持续监测容量和心肾功能、精细化调整液体输入量,团队逐步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为病人后续下胸腔闭式引流以及胸部的二次手术创造了机会。
团队合作彰显医院综合实力
此次救治历时两个月,从术前评估到术后康复,血管外科、胸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全程协作,克服了多项技术难题。张晓娟教授感慨道:“MDT模式让我们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方案,这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最终,患者顺利出院,虽然无法完全恢复至病前状态,但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该病例的成功救治不仅展示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也为类似复杂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医院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技术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