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大一院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却又温暖人心的生命守护战。产科孟涛教授团队与血液科颜晓菁教授团队携手,成功帮助一名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孕妇完成治疗并顺利分娩,母子平安,展现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MDT)在危重孕产妇救治中的核心价值。 32岁的小崔(化名)孕期一切正常,定期产检也未曾发现异常。然而,怀孕34周时,一次血常规检查打破了平静——全血细胞明显减少。随后,她被紧急转入中国医大一院进一步检查。 产科赵毅副主任医师对小崔的病情高度重视,立即联系血液科门诊的张丽君教授,当时已经临近门诊下班时间,但张丽君教授还是很快给患者加号急检血常规,检验科赵岩医生一刻没有耽搁,迅速反馈给临床,结果提示小崔外周血出现异常细胞,凝血功能也存在问题,临床高度怀疑她患上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又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
患者治疗前外周血象(上)及骨髓象(下)
这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殊类型,早期出血风险极高,若不及时治疗,死亡风险非常高。血液科随即电话联系患者返院,完善骨髓穿刺,骨穿结果证实了最坏的猜测——小崔被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一消息,让原本欣喜等待迎接新生命的小崔和家人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与绝望。
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上通常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联合治疗,尽早启动治疗能有效降低出血和死亡风险,提高治愈率,但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此时,小崔已临近足月,随时可能分娩。然而,她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严重减低,一旦分娩,产后大出血风险极高,直接威胁生命安全。是先治疗孕妇的白血病,还是先保障分娩安全?这是摆在医护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这一复杂棘手的情况,产科和血液科迅速启动多学科MDT,产科主任孟涛教授与血液科主任颜晓菁教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若先终止妊娠再治疗白血病,虽可避免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但手术止血难度大,新生儿早产预后难料;若先用药控制病情再分娩,砷剂对胎儿毒性大不能使用,维甲酸虽对晚孕期胎儿致畸性低,但长期使用风险依然存在。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丰富临床经验,专家团队最终确定治疗方案:先使用维甲酸单药口服诱导治疗,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及时补充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待胎儿成熟、血液指标稳定后立即终止妊娠。医护团队耐心向小崔及其家属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打消了他们的顾虑,在获得知情同意后,治疗正式开始。
经过14天的惊险博弈,小崔怀孕满37周,血小板显著回升,凝血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产科、血液科、麻醉科、新生儿科专家组成的MDT专家组经过术前讨论,认为终止妊娠时机成熟,结合患者和家属意愿,在麻醉科赫冠男医生双阻滞麻醉下,孟涛教授和赵毅副主任医师实施剖宫产手术,手术过程顺利、创面止血彻底、产妇未发生大出血。
产科手术中
术后新生儿科张良教授团队第一时间对新生儿进行监护和检查,新生儿各项指标正常、健康状况良好,72小时即可母婴同室。随后,血液科颜晓菁教授和张朝旭医生指导患者同步进行抗白血病治疗,实现分娩和白血病治疗无缝衔接。
产后第五天,小崔各项指标达标,顺利出院。分娩一个多月后,小崔恢复良好,宝宝健康可爱。小崔一家特意回访,向中国医大一院的医护团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术后母婴状态良好
妊娠期新发白血病极为罕见,年发病率仅约1/10000-1/100000,极易引发感染、出血、早产等严重合并症,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由于病例稀少,目前尚无统一的诊疗指南和临床共识,治疗难度极大。此次中国医大一院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这名高危孕妇,不仅展现了医院在疑难病症诊治方面的强大实力,也是一次对医学难题的挑战和突破,更为今后同类病例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
对于此次救治的抉择,孟涛教授和颜晓菁教授同持一见:“当两个生命的天平需要平衡时,精准的时机把握比盲目冒险更需要智慧和勇气。”这一案例的成功,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复杂病症救治中的巨大优势,为更多处于困境中的孕产妇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相关领域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