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李奶奶正饱受终末期心脏瓣膜病的折磨。近半个月来,她的喘息症状明显加重,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使她的心脏承受着巨大负荷,稍一活动就胸闷气促,夜间只能蜷缩着勉强入睡。
李奶奶和家人辗转多家医院,得到的都是“高龄高危”“多器官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大”的结论。面临着高龄合并多器官伴发病,外科开胸手术几乎不可能的绝望境地,他们了解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瓣膜介入团队在微创瓣膜置换领域经验丰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家人攥着厚厚的病历,推着轮椅带老人前来求医。
心血管内科郭亮副教授接诊后,耐心地询问患者病程,阅览就诊资料。经了解,李奶奶不仅主动脉瓣膜存在严重的瓣膜钙化和重度狭窄,还同时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NT-proBNP水平3915pg/ml)、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同时有起搏器植入史和心脏解剖位置异常(横位心)。
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评估
患者入院后,面对复杂的病情、极大的手术风险和家属的深切担忧,为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实施,郭亮教授团队迅速牵头启动多学科会诊(MDT)。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心血管超声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围绕患者病情展开研究讨论,通过精准的CT形态学评估、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评估、科学的瓣膜选型以及缜密的入路规划,全面梳理手术难点与风险点,制定手术方案。
术前CT评估,提示瓣口重度狭窄(箭头示),瓣膜钙化严重(红框内示),且存在右冠状动脉受压闭塞风险
CT三维重建进行外周血管入路评估
经过与家属的充分沟通、精密的流程推演和全面的术前准备,手术如期进行。治疗团队以左股动脉作为入路,右股动脉辅助造影建立双通路;随后使用16mm球囊进行预扩,同时造影检查右冠状动脉受压情况,并经右股动脉送入指引导管至冠脉开口,送导丝至右冠状动脉远端,沿导丝送2.5×20mm球囊至右冠中段行冠脉保护;进而交换预先装载的球扩式支架瓣膜输送系统,并顺利过弓跨瓣,造影定位后,在180bpm快速起搏下释放一枚20mm球囊扩张瓣膜。手术过程顺利,瓣膜释放后,术中实时超声显示根部瓣架形态良好,启闭良好,瓣叶中心及瓣周无反流,主动脉瓣跨瓣平均压差由术前的60mmHg降至12mmHg;造影示瓣膜位置满意,形态良好,冠脉显影良好,入路血管无损伤,手术圆满成功。
术后即刻麻醉苏醒,短暂的恢复后,返回CCU病房密切监护,补充血容量。术后4小时,撤除有创压力监护,患者正常饮水、进食,症状完全缓解。
从初入医院时的喘息难耐,到术后平稳均匀的呼吸,这位94岁的老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诉说着她的变化:“胸口不闷了,能躺平睡觉了,真的谢谢你们。”
术中超声提示跨瓣压差明显改善
对于超高龄老人的TAVR手术,我院瓣膜介入团队遵循“评估精细化、干预个体化、管理全程化”原则,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围术期策略,预防并发症,充分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团队经治的患者最高年龄96岁,现已术后4年余,并于半年前度过百岁生日,类似这样的病例也充分体现了团队的综合诊疗水平。
作为东北地区TAVR技术的领军团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多学科协作模式攻克复杂病例——从术前三维影像的毫米级评估,到术中瓣膜精准定位、并发症预防,再到术后个性化康复管理,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系列高难度TAVR手术的成功开展也标志着医院在发挥区域内疑难危重症兜底保障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以及在深入落实“双中心”十大功能定位进程中所取得的扎实成效。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