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疝外科高威副教授团队在主任周建平教授的支持下,实现常态化开展腹壁疝治疗微创术式——增强视野完全腹膜外修补术(e-TEP),应用前沿解剖理念与精湛技术操作,在优化诊疗路径、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显著改善卫生经济学效益,为区域百姓提供了更科学高效、精准微创,更具性价比的健康方案。
以病人为中心,微创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长期以来,腹壁疝患者面临着术后恢复慢、疼痛明显、住院时间长等难题。尤其对于复杂疝患者来说,传统手术带来的身心负担更为突出,而e-TEP术式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该术式通过腹膜外间隙操作,无需进入腹腔,在精准修补腹壁缺损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对腹腔内脏器的干扰。手术时,术者可通过腹腔镜在腹膜外建立操作空间,像‘在墙壁夹层里施工’,既能避开腹腔内的器官,又能清晰看到疝缺损位置和周围解剖结构,修补更精准更安全。这种微创优势直接体现在患者的恢复上:术后疼痛轻,平均24小时内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较传统手术减少近一半。58岁的患者李女士结肠癌术后出现腹壁切口疝,在接受了e-TEP手术后,术后2天即顺利出院,她感慨道:“术后几乎没怎么疼,第一天就能下地活动及正常进食,真是没想到恢复这么快!”
腹壁疝患者CT影像(红圈内示病灶)
优化诊疗模式,实现“患者-医保-社会”多方共赢
同样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欣喜的是手术费用的降低。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e-TEP术式的推广更凸显其社会价值。相较于传统术式,e-TEP术式治疗腹壁疝无需依赖防粘连补片,减少高价耗材使用,患者平均自付费用明显降低;同时通过降低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肠粘连)发生率,可有效减少患者后续二次治疗支出;此外,缩短住院周期,提高床位周转率,能够切实推动医院医疗资源扩容,惠及更多患者。医疗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高精尖”,也在于能否平衡疗效、成本与可及性。当前e-TEP微创术式的常规开展,正是通过突破技术瓶颈,优化诊疗模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了患者、医保与社会的多方共赢。
发挥区域引领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辽宁地区腹壁疝手术量最大的治疗中心,中国医大一院胃肠外科/疝外科在推广e-TEP术式时,注重发挥区域引领示范作用,着力以成熟技术带动基层诊疗能力提升。目前,团队已通过标准化培训、手术演示、病例讨论等方式,向省内多家基层医院系统输出e-TEP的操作规范与成本控制经验,重点指导基层医生掌握“准确的解剖操作”“普通补片的合理应用”“减少高价耗材依赖”等关键技巧,帮助基层在开展微创治疗时兼顾疗效与经济性。目标在于让基层医院不仅“会做”,更能“做好、做省”,让更多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微创治疗。未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继续推动e-TEP术式在全省的规范化应用,进一步缩小区域诊疗差距,助力实现腹壁疝治疗的“同质化、低成本、高效率”。
e-TEP手术的常规开展,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践行精细化诊疗理念的生动体现。未来,医院将持续探索成熟技术的优化应用,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可及、更惠民,以务实行动落实“双中心十大功能定位”任务目标,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不竭动力。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