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愈的蒋女士(化名)在家属搀扶下,缓步走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病房。回首近3个月与病魔的殊死搏斗,蒋女士及家属对张颐教授团队不停地表达着真诚的谢意。
2025年6月,蒋女士虚弱的身体蜷缩在轮椅里,被家属焦急地推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张颐教授的诊室。询问病史后了解到,近一个半月来,患者因盆腹腔包块伴发热就诊于外院,经高强度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病情仍未得到遏制。病情发作以来,反复近40℃的高热、每日十数次的腹泻持续消耗着她,外院检查结果提示盆腹腔内肿物,长径约20厘米,伴大量腹水和胸水。为缓解症状,外院为其进行了胸腔引流术,但效果欠佳,呼吸困难始终如影随形。此外,患者还合并有少尿、严重低蛋白血症、中度贫血、双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多重打击下,患者生存状态岌岌可危。
超声见盆腹腔巨大囊实性肿物
CT见巨大肿物(红框内示)压迫盆腹腔脏器,肠管广泛水肿扩张(箭头示)
多学科集结:
吹响生命保卫战的号角接诊后,张颐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意识到病情的复杂与急迫,紧急组织多学科MDT: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派驻专家吴令英教授和张功逸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放射科、超声科、感染性疾病一科、肾内科、胃肠肿瘤外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重症医学科、临床营养科等学科展开充分讨论。经MDT团队缜密分析,考虑患者盆腹腔肿物,卵巢来源恶性肿瘤可能性大,但患者目前合并重症感染、多脏器功能受损及极度营养不良状态,当务之急是稳定生命体征、控制感染、纠正患者一般状态,为后续手术及抗肿瘤治疗奠定基础。综合MDT团队会诊意见,由感染性疾病一科指导抗感染治疗、肾内科协助纠正肾功能异常、临床营养科制定个体化肠内外营养方案纠正营养不良状态等,为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治疗。在多学科协作的强力支撑下,患者感染渐趋控制,肾功能指标逐渐好转,营养状态逐渐改善,希望一点点被点燃。
MDT团队围绕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讨论
惊涛骇浪:
手术台上的生死时速患者的一般状态在好转,但肿瘤的威胁并未解除,体积甚至持续增大,经MDT团队反复论证与风险评估,只有手术才能彻底解除生命威胁。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交代并报备医务部后,MDT团队制定了完备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妇科、麻醉科、胃肠肿瘤外科、血管外科/甲状腺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各司其职、严阵以待,一切准备就绪。
手术中
手术当日,张颐教授、窦磊副教授在多学科保障下,为患者实施开腹肿瘤细胞减灭术。术中打开腹腔,发现肿瘤与盆腹腔脏器致密粘连,肿瘤滋养血管密集且怒张,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致命性大出血!在麻醉科孙喜家教授团队、张颐教授手术团队、手术室护理团队、输血科团队的共同保障下,妥善应对了术中出血导致的血压下降等紧急情况,在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前提下抽丝剥茧、精准操作,历经整整4小时的鏖战,成功完成了肿瘤细胞减灭术,彻底切除肿瘤。
险关再渡:ICU里的生命守护
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术前长时间合并症的消耗所致虚弱状态、加之术中血压波动、手术创伤等因素,都预示着患者术后恢复不会一帆风顺。果然,患者术后出现了血小板迅速下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倾向等威胁,经ICU团队、血液科、输血科及时而精准的处置,包括血液制品输注、凝血功能调控、血栓防控等综合管理,患者顺利度过术后危机,术后48小时平稳返回妇科病房。
仁心铸盾:MDT团队托举生命之光
返回妇科病房后的治疗始终凝聚着多学科智慧:规范的血液制品应用、精准的抗感染方案、严密的重要脏器功能监测与保护、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治疗。在妇科医护团队无微不至的照护与各兄弟科室的持续护航下,术后两周,这位闯过重重难关的勇士,终于在家属含泪的期盼中顺利出院。病理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IIB期(FIGO3级)。目前蒋女士状态良好,正依计划接受后续巩固治疗。
该病例的成功救治,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T诊疗模式优势的直观体现。面对复杂危重的病情、术中血压剧烈波动的惊险、术后DIC的致命威胁,团队高效协作环环相扣,不仅是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体急危重症综合救治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医务人员崇高职业精神的生动诠释。未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将继续依托强大的MDT平台,加强科室间协同,不断挑战疑难危重症诊疗高峰,以诊疗能力提升助力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实现“大病不出省”,降低肿瘤患者外转率,保障本地区广大患者生命健康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