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脉管畸形治疗亚专业组团队整合多学科力量,通过“DSA引导下介入栓塞联合外科手术精准治疗技术”成功完成一例复杂脉管畸形修复手术,取得良好效果。
耳后包块进行性增大
动静脉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为42岁男性,5年前发现右侧耳后搏动性包块并逐渐增大,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耳后总能传来阵阵轰鸣声,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睡眠质量,遂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门诊寻求治疗。冷冰副教授接诊后,通过详细的问诊和查阅影像资料,确定诊断为“右耳后动静脉畸形”。
患者右耳后动静脉畸形,搏动剧烈
动静脉畸形为脉管畸形中少见畸形之一,是一种在生长发育中基因或细胞突变导致的脉管系统的结构异常,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等部位,位置深浅不一。因其病变范围广泛,常累及重要器官且易复发,往往难以精准、高效、安全的根治。同时,由于动静脉畸形患者个体差异、血管走行不规则、外科手术切除出血量大等因素,更是为治疗增加了许多困难。
多学科联合“两步走”,
将复杂手术“简单化”
患者收入病房后,脉管畸形治疗亚专业组冷冰副教授团队为其进行详细术前评估。经查体,患者瘤体区域皮温高、搏动明显、皮肤张力大,磁共振检查提示病变内呈现低密度影(为血液流空表现),具有较大出血风险。结合本病例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最大程度的减少出血、保留皮肤、缩短瘢痕,团队经综合考虑和讨论分析,决定采用“DSA引导下介入栓塞联合外科手术精准治疗技术”,多学科联合解决该患者疾患:首先行DSA引导下血管造影并栓塞耳后动脉分支,为后续病灶的切除提供更加安全的治疗条件,进而实施外科微创手术切除瘤体,根本性解决病灶。
磁共振显示瘤体流速快,供血动脉呈鼠尾状
经充分术前准备和交代,手术如期开展。术中,团队借助介入治疗科DSA影像技术提供的辅助,立体、直观地在可视影像下对动静脉畸形瘤体的范围进行探查,精准地对引流血管进行阻断,并对病灶区域实施硬化治疗。
介入引导下弹簧圈栓塞耳后动脉,充分降低瘤体血流速度
经栓塞后,动静脉畸形搏动明显减弱,提示血流量大幅度减少,皮肤张力也得到松解。治疗来到第二步:外科手术切除。瘤体切除过程中,团队采用“边压迫边切开”的方法,完整保留了瘤体表面的皮肤,血管部分精细结扎了供血动脉,手术顺利完成,出血量及切口瘢痕均得到了最理想的控制。
结扎瘤体供血动脉,完整切除动静脉畸形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切口瘢痕愈合良好。术后随访满意,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整形外科诊疗技术再突破
介入辅助外科手术
引领学科前沿
本病例的治疗,将DSA辅助应用于外科手术,为手术的成功“打牢基础、排除隐患”,同时缩短了治疗周期,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实现了以“两步走”方案对脉管畸形患者实施精准治疗。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学科团队在“脉管畸形精准治疗”方向现已达到国内前列、东北领军的水平。
依托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水平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整形外科团队将继续坚持“专业、专心、专注”的诊疗作风,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不断巩固学科优势,发展高新诊疗技术,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百姓!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