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眼科病房里,刚完成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患者正借助一款轻便的体位支架保持医生要求的体位,脸上没有了以往的痛苦与疲惫。这款看似简单的医疗辅助工具,背后藏着一段跨越六年的创新探索。首例成果转化的成功,是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转化年”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医院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临床痛点催生创新萌芽
玻切手术常用于治疗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疾病。术中医生会向眼内注入特殊硅油,这些填充物就像“临时支架”,需要精准顶压视网膜裂孔或病变部位。俯卧头低位能让硅油因重力上浮,紧密贴合视网膜,实现封堵裂孔和促进复位的关键作用。
2018年,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病房曾因术后护理问题陷入僵局。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每天需要保持俯卧头低位至少16小时,但传统靠枕头垫压的方式,不仅让患者肩颈酸痛、呼吸不畅,更有甚者出现压疮,导致手术效果大打折扣。眼底病病区的护理团队目睹患者的煎熬与医疗纠纷的隐患,萌生了一个念头:“能不能研发一款专门的体位支架,让患者舒适地坚持俯卧头低位,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一想法得到了眼科主任牛彤彤的全力支持。医生熟悉手术需求与体位标准,护士了解患者实际感受,二者组成攻坚小组,从绘图设计到材料选型,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2019年初,第一款简易支架样品诞生,通过调节支撑角度与受力面积,初步解决了患者俯卧时的压迫问题。
三年打磨,患者认可给予信心
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至2023年间,研发团队先后迭代出三款样品。1.0版本因材质过硬导致舒适度不足,2.0版本折叠结构不稳定,直到3.0版本才实现了“支撑稳定、角度可调、便携舒适”的突破——采用透气网面材质减少闷热感,可调节支撑杆适配不同体型,折叠后仅占半张病床空间。
真正让团队坚定信心的,是一位患者的“意外之举”。因为样品仅此一件,特别好用,患者们争先恐后抢着用,甚至为此引发争吵。苦于市面上根本买不到这种定制化的支架,2023年一位老年患者出院时,悄悄将3.0版本样品带回了家。“大爷说回家还要巩固康复,这支架比家里的枕头好用十倍。”
这个小插曲让团队意识到,他们的发明不仅能解决临床问题,更能真正走进患者生活。经过200余例临床试用调整,3.0版本最终定型,并申请了外观专利。
从实验室到临床
每年惠及近5000名患者
2025年5月,经过多轮洽谈与合规审查,体位支架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医疗器械企业,成为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令人振奋的是,在各方密切配合下,从签约到成品送达医院仅用了2个月。截至2025年7月,这款体位支架已服务近百名术后患者,患者体位合格率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满意度极高。
这款支架的成功,不仅是一次‘临床需求—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闭环生动实践,更为众多医护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打通了一条便捷的高速路。它的故事证明:最贴近患者的临床需求,往往蕴藏着最动人的创新火花;而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能让每一束微光都照亮普惠医疗的前路。
重视成果转化
完善制度体系激发科研活力
多年来,医院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医院启动“转化年”专项工作,与沈阳市产研院合作,出台《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从科研项目立项之初的转化导向评估,到成果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再到转化阶段的合作模式选择,形成了一套覆盖全流程的制度体系,让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研究。
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转化为民”的理念,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转化流程、加大奖励力度,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临床一线,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来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