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健康频道>>特色医院
医路前行|创新引领 同步“心”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完成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2025-11-10 10:04:00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主任孙英贤教授指导下,由于波教授、李阳教授成功完成一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这项突破性技术以其微创、安全、可靠、可取出等显著优势,正为越来越多的心律失常患者开启高质量的“无线”人生。该例手术标志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心律失常精准治疗及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年轻患者的“个性化诊疗需求”

本次手术的患者为22岁年轻女性,因“乏力伴心率缓慢半年余”为主诉前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平均心率46次/分,最低心率40次/分。如不及时干预,晕厥、乏力等问题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有猝死风险。

术前心电图

于波教授、李阳教授综合考量患者年龄、生活质量、未来可取出性及美观性等因素,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植入新一代双腔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孙英贤教授指导下,团队经充分评估,制定了分阶段无导线起搏治疗方案:先植入右心室无导线起搏器,恢复稳定心率;再植入右心房无导线起搏器,实现无导线双腔(DR)升级。

“微创精准”实现“房室同步”

2025年8月25日,手术第一阶段顺利开展。李阳教授带领团队,通过股静脉穿刺,将体积仅相当于一枚胶囊的右心室无导线起搏器精准植入患者右心室。术后即刻测试显示,起搏器工作参数稳定,成功实现安全有效的心室起搏支持,患者心率迅速恢复至正常范围。

右心室起搏器植入后

经过两个月的术后恢复与评估,2025年10月21日,手术进入第二阶段——双腔升级。于波教授与李阳教授共同协作,再次通过股静脉穿刺,将右心房无导线起搏器精准植入患者右心耳基底部。术中实时监测显示,两枚无导线起搏器成功实现“房室同步”联动,术后心电图清晰呈现完美房室同步节律,患者心率稳定在正常区间,无任何不适反应。患者术后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原有乏力、气短等症状完全缓解。

右心房、室双腔起搏器植入后

术后心电图

无导线起搏,为患者带来“三重优势”

相较于传统有导线起搏器,此次植入的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是年轻患者的更优选择,该技术的核心优势集中在三个方面:

1.微创安全,减轻“疤痕与并发症”。无导线起搏器,具有无导线,无囊袋的优势,避免了传统起搏器导线脱位、磨损,囊袋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尤其适合对美观和术后恢复要求较高的年轻女性。且其体积小,从股静脉穿刺植入,伤口“隐形”,不影响外观和日常活动,同时让喜欢运动的患者不再受手臂运动的限制,满足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

2.房室同步,还原“生理性心跳。“真双腔”起搏系统可模拟正常心脏“心房先跳、心室后跳”的节律,实现精准的房室同步,不仅能维持正常心率,更能提升心脏泵血效率,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耐力与日常舒适度,避免单腔起搏可能导致的“房室不同步”问题。

3.可取出升级,保障“长期治疗灵活性”。针对年轻患者未来可能面临的起搏器更换需求,该款无导线起搏器配备了专门设计的取出导管,可在必要时通过微创方式安全取出、更换或升级,不会在患者体内残留废弃器械,为长期治疗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彻底解决了“植入易、取出难”的后顾之忧。

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在无导线起搏领域实现了从单腔到双腔的跨越式突破,同时也为起搏患者提供了更加微创、安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实现生理性房室同步、降低长期并发症风险开辟了全新路径。未来,科室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医疗新技术、新器械临床应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优化手术流程、提升诊疗水平,以更安全、有效的方式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