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疾病防控工作进展与成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介绍到,近十年来,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建章立制的过程。目前我国有《精神卫生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些法律和制度都规定了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救援的工作,包括新冠肺炎发生以后,社会和民众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等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还有多个部门发布了针对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等人群的8个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全国各个地市也做了不少工作,比如上海、江苏专门针对精神卫生工作制定了条例。
陆林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社会、对人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肺炎疫情一周年时发布了报告,认为新冠肺炎在心理方面的影响持续时间至少是十年、二十年以上。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因为长期缺少同伴的交流,有可能面临将来成人时社会交往方面的不协调甚至有一些缺陷。世卫组织也发布报告,新冠肺炎疫情一年以后,全球的焦虑症增加了七到九千万,抑郁症患者增加了五到六千万,失眠障碍的患者增加一个亿以上。
陆林说:“在疫情发生之后,我国专门成立了新冠肺炎防治心理服务队伍,全国建立了很多热线平台和电话,以公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为主,设立了心理援助热线660多条。希望大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
最后,陆林建议,对疫情以后需要隔离、封控或者暂时缺少社会交往的人,除了疫情防控减少感染以外,也要保证心理的健康。规律的生活、休息、锻炼,即使封控在家,也要按时起床、吃饭、休息,不要熬夜,这是维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最简单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如果有问题,要寻求专业的帮助,70%—80%的几率可以得到解决。呼吁大家重视这些问题,减少给社会带来长期影响。(光明网编辑郝梦晗整理,资源来源:国家卫健委公众号“健康中国”)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