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nel_name!""}
新闻热线 024-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23186204
东北新闻网
北斗融媒
您当前的位置 :东北新闻网>>健康频道>>医政要闻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召开“冬季疾病预防与健康养生”新闻发布会 专家组团支招:传染病防控 + 养生全攻略

2025-11-05 17:04:53    来源: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

11月5日,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在市一院召开“冬季疾病预防与健康养生”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沈阳市中医院的5位专家结合沈阳冬季气候特点,围绕疾病防控、心脑保护、中医养生三大核心议题展开解读,为市民送上“平安过冬”健康指南。

冬季传染病防控:做好日常防护,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监督所)传染病防制部副部长、主任医师 齐英

随着天气转凉,室内聚集、通风不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效率增大。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又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哪些人是易感人群,应该如何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呢?如何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下面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流感在我国以冬春季多见,传染性强,易在学校、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引发聚集性疫情。潜伏期1-4天,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具有传染性。

儿童、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与同龄健康人相比,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如肺部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或心脏病感染流感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潜在慢性疾病的加剧以及肺炎高发。这类人群其流感相关住院率和超额死亡率更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发,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引发聚集性疫情。传染期通常从出疹前1-2天开始到所有皮损干燥结痂为止。以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出现为特点。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时可发展为重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可出现肺炎相关表现转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需要日常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打喷嚏时掩口鼻,减少与发热咳嗽者近距离接触;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如发现病情进行性加重,则应尽快去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冬春季节为流感高发期,建议在流感流行高发期前完成流感疫苗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患流感和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诺如病毒是最常见的导致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流行的高发季节,故也称之为“冬季呕吐病”。儿童以呕吐普遍,成人以腹泻居多。在学校、托幼机构、餐饮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域易引发聚集性疫情。

诺如病毒预防控制主要采用病例管理、手卫生、饮食饮水安全管理、呕吐物和外环境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等非药物性预防措施。校园人员密集,集体就餐可能性增多,需重点关注学生群体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虽然冬季传染病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冬季多种慢性病发病风险也增加。超重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健康体重,需要合理饮食与适量运动相结合,保持吃动平衡,维持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合理饮食,摄入食物多样化且适量,多吃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优质蛋白质为基础的低能量、低脂肪、低糖、低盐并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腰围,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在此,我们呼吁大家正确认识疾病,科学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常态,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冬季养生保健:万物蛰藏,起居情志皆循“奉藏”之道

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部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李涵

中医学认为天气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的阳气也与天气的生、长、化、收、藏一起,具有四季的变化。从立冬起,天气从秋季的收敛转为冬季的沉藏,万物蛰藏,北方开始“猫冬”。从立冬开始的冬天三月,正是收藏阳气、保养精神的好时机。下面我为市民朋友提供起居、膳食、运动、情志养生的健康提醒。

一、起居方面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养生应当注意保养阳气,起居应早睡晚起,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居于温暖的处所,以免过寒伤阳。老人尤其不要冒触寒风,注意保暖,以免发生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运动以午时日中阳气隆盛时为好,不宜过量运动以免阳气发泄太过。

二、膳食方面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冬季北方室内干燥,适宜既补阴精津液,又不伤阳气的食物,如柚子、莲藕、荸荠、甘蔗、白梨、白萝卜等清润之品,以制燥热之性。肾应于冬,主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冬季适宜养精血。五谷之中,豆应于肾,冬季可以适当食用豆制品,豆浆、豆汁都是不错的补充蛋白质的食品。古人建议冬季饮食之中应减咸增苦,以养心气,《遵生八笺》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黍”就是东北人冬天吃的粘豆包所用的黄米,一般多配用行气、散寒、宽中的紫苏叶食用。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芡实可固肾摄精,核桃、羊肉可补肾阳,枸杞、芝麻可补精血。对于年高肾虚、发白、便秘之人,可自制桑麻丸(桑叶、黑芝麻、蜂蜜)试试。血虚手足不温者,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温养。高血压、血脂异常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病也有相应的食养指南,其中山药、茯苓、桑叶、决明子等食药物质也适宜相应体质的市民朋友选用。

三、运动方面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冬练三九”在坚持冰雪精神的同时,更要注意运动安全,避免跌倒,滑冰时应选择牢固的冰面、冬泳时注意避免失温。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骨关节病患者有专科运动指南,在日常身体活动水平之上增加活动量时应咨询医生寻求专业建议。冬季心脑血管负担较重,如果运动中出现气短、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症状,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或者肺功能减退、肺活量不足的表现,应及时就医。

四、情志养生方面 “雪添茶事三分雅,茶赠雪魂一段香”。三冬文史足,五志在冬季为志,宜安神定志,可以通过读书来坚定心志。古人还列举了赏雪、赏梅、赏香、赏茶、品醪、弹琴、书画、治印等怡养情志的活动,在隆冬中觅得雅趣,以利身心健康。冬季自然界阳气收敛,可能令人心情低落,职业人群、学龄人群、老年人群也建议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绪波动,避免“气郁化火”引发疾病。

五、防病方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建议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特别是注意胸、背、腹、足部保暖,以防外感。饮食宜清淡,避免腥、辣、油腻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加重呼吸道疾病症状,并避免因饱食诱发慢性病急性发作。外出时戴口罩,既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又避免寒邪伤及阳气,诱发心血管疾病。

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控血压、避风险、识信号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沈阳市脑病研究所副所长 李新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临床数据显示,冬季脑出血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30%-50%,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占比超70%,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我院神经科系每年冬季接诊的脑血管急症患者中,脑出血患者占比达40%以上,且多数患者因忽视冬季防控细节导致病情突发。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冬季脑出血预防绝非个人健康问题,更需全社会共同关注。

作为国家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及沈阳市东部地区医疗中心,市一院构建了“预防-急救-康复”全链条防控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提升防控实效。针对冬季发病特点,我们联合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组建专项团队,从病因干预、生活指导到应急处置形成闭环管理,极大的提升了脑出血治疗效率。结合临床实践,我重点分享冬季预防的核心要点:

首先是严控基础疾病,这是预防核心。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首要诱因,冬季低温使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幅度可达20-30mmHg。建议高血压患者每日早晚各测一次血压,将数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切忌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血脂指标,通过饮食调控与药物干预保持代谢稳定,我院神经科门诊可提供个性化监测方案。

其次要规避冬季特有风险因素。保暖方面需重点防护头部、颈部等关键部位,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避免从温暖室内突然进入寒冷环境。饮食上坚持低盐低脂原则,减少腌制食品、肥肉摄入,多吃芹菜、木耳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降低血液黏稠度。运动需选择上午10点后等气温回升时段,以散步、太极拳等温和方式为主,每次30分钟为宜,避免晨练过早或剧烈运动。

此外,还要警惕早期信号并掌握急救常识。脑出血发作前常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言语含糊、视物模糊等症状,一旦出现需立即停止活动、平卧休息,拨打120时清晰说明症状和地址。家属切勿随意搬动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等待急救时记录发病时间和症状变化,为治疗提供参考。

当前我院已多次开展冬季防控专项义诊工作,同时通过医院公众号平台推送科普内容。下一步我们将深入社区开展免费筛查,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推出定制化防控手册。在媒体的帮助下加大科普传播力度,让更多人掌握冬季防控知识。

脑出血防控没有“特效药”,关键在坚持科学管理。希望全社会形成“早预防、早识别、早处置”的共识,让我们共同守护市民冬季脑血管健康。

呼吸道疾病防治:对症治疗,把握黄金时间

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郭洋

冬季即将来临,天气转冷,各种呼吸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如何及早发现疾病做好预防尤为重要。在近期的临床数据显示,甲型H3N2毒株占比较高。

一、甲型H3N2流感的典型症状

作为一种主要的甲型流感病毒,H3N2引起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咽喉痛、咳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甲型流感(如H1N1)相比,两者均会出现高热(39-40℃)、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但存在明显区别:

症状表现:H3N2对老年人威胁更大,重症率更高;H1N1更易影响年轻人群,且常伴随消化道症状。

并发症风险:H3N2更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重症,尤其针对5岁以下儿童、慢性病患者和肥胖者(BMI≥30)。

二、如何区分流感与感冒

流感并不是“重一点的感冒”,与普通感冒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可能引起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但流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全身症状较为明显:

高烧不退:体温可在短期内迅速升至38.9℃~40℃。

疼痛明显:头痛、咽痛、全身肌肉酸痛。

极度乏力:疲劳感显著,影响正常活动。

全身不适:可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流感的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快,容易在人群中爆发流行,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对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危害更大,通常需要治疗干预,病程可能持续数周。

三、应对流感,应做到五点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另外还应做到:

1、勤洗手: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至少20秒,避免用手触摸眼、口、鼻。

2、强免疫: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内通风。

3、讲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4、避人群: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果必须去,一定要科学佩戴口罩。

5、感染后如何应对:

(1)用药:对症治疗,把握黄金时间

抗病毒药:发病48小时内使用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5岁以上适用),可缩短病程并降低重症风险。

对症处理:高热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干咳可使用含片或雾化;腹泻时需及时补液。

(2)重症信号: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医

若出现持续高热超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血氧饱和度<93%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最后提醒患慢阻肺及哮喘的患者,除接种疫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外,还需注意以下三点:

1、继续慢阻肺及哮喘常规治疗

不要因为流感而停用慢阻肺及哮喘的日常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减轻呼吸困难。

2.监测血氧和呼吸状况

家中备有血氧仪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如果血氧低于90%,或出现明显的呼吸急促,应立即就医。

3.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患者要树立合理用药的理念,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流感时不要盲目自行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流感合并细菌感染、并达到抗生素用药指征时,才能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冬季中医养生:“防燥防寒”+饮食作息,筑牢健康防线

沈阳市中医院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梁晨

11月7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节气,冬意渐浓,气候寒冷干燥,很多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如果这时再受风寒,导致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体质较弱的人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所以冬季养生特点应注意防燥、防寒。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养生的基本原则,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且“恬淡虚无”,“精神內守”,同时重视保养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冬季,“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冬季是万物闭藏,阳气内收的季节,不要耗散人体的阳气,养生的核心在于“藏”。下面介绍几个冬季养生保健方法

饮食方面

一是养肺:寒冷及干燥易伤肺,产生鼻干、咽喉痛,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梨子,芝麻,藕,菠菜,豆浆,鸭蛋,橄榄等。

二是顾护脾胃:少食生冷寒冷、油腻辛味食物,多吃些酸味食物,如苹果,石榴,葡萄,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等;热量过高的油炸食品和一些热性水果,如荔枝、桂圆、榴莲、芒果等,也都要尽量少吃。

三是养肾:冬气属肾,多吃如鱼、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藕,栗子、黑米、黑豆等食物。

四是营养平衡:既要吃牛奶、鸡蛋、豆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食物,也要补充玉米、全麦面包、小米、黑米、山药、核桃、芝麻等五谷杂粮,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也应该适当增加,以防止便秘等疾病的发生。尤其节日期间的饮食不要过于大鱼大肉,因为这些食物几乎都是酸性食物,进食过多血液呈酸性,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要注意搭配碱性食物:如海带、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

孩子从小培养均衡清淡的饮食口味和习惯对一生的健康都有利。清淡饮食指的是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的饮食。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尽量少放调味品。

作息方面

一是睡眠调节:冬季应做到“早睡晚起”,不宜终日闭户,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道疾患。

二是冬季养生需要: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等情况。

冬季要保暖,重点保护头颈部、腰背部、腹部和脚,睡前可以热水泡脚,对于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小孩,自身调节能力差,也应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稍做活动而不出汗为宜。

三是多喝水:天气干燥,应当多喝白开水,不宜喝饮料。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四是适当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冬季运动选择动作舒缓的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散步、慢跑等,以身体微热,尚未大汗为度,如果出汗过多会导致阳气外泄,违背了冬季“闭藏”的原则。

精神方面

避免过度兴奋、激动,避免惊恐,中医认为恐伤肾,可多阅读、听舒缓的音乐、静坐冥想、练习书法等,避免参与过于刺激的活动。

贴敷与养生方面

在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中,有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人体的生理变化也是随着自然界气候的改变而相应变化的。正如古人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致规矩。这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合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进行贴敷治疗,疗效优于平时。这种方法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具体运用。严寒的三九天,用中药每隔九天对相应穴位贴敷一次,通过药物对穴位、经络的温热刺激,促进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身抗病机制,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冬季天气寒冷,因此选在“三九”时节进行穴位贴敷,扶正祛邪,调补阴阳,不仅能够帮助人体抵抗外邪,预防疾病,而且也会对夏天三伏贴的疗效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贴敷的方法:将特定中药贴在选定的穴位上使药物持续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效果。现代研究指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经皮吸收及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点,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应症包括内科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骨关节疾病、妇科、儿科疾病等。希望上述建议能帮助到广大市民朋友,养生既要顺应四季的变化,也要持之以恒,才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张博华

东北新闻网微博

北斗融媒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channel_name!""}